从课堂走向国赛舞台,他们仅用了不到两个月。一群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,在2025第22 届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(ISCC)智能安全赛道全国总决赛中,以扎实的技术实力和出色的创新表现,一举斩获国家级一等奖,展现了智能制造学院学子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。

陈星光老师与参赛选手在西南林业大学场外合影
赛事平台:高规格竞技,多学科交融
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是入选《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》的权威国家级学科竞赛,(ISCC)创办于2004年,是我国首个同类竞赛项目。21年来,累计参赛人数超12万,覆盖全国1900余所高校,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平台;本届共吸引包括北京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中南大学在内的300余所高校、900余支队伍参赛。常德学院学子能在如此高规格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团结协作、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。此次佳绩是学校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,在信息安全领域教学改革与实践育人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果。
成长之路:两月磨一剑,师生共奋进
从9月初报名到10月底决赛,这支名为“常新队”的大一团队,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从新手到国奖得主的跨越。辉煌成绩的背后,是学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,是选手们日夜兼程的努力拼搏,是指导教师陈星光老师的全心付出。
指导教师陈星光老师全程保驾护航,在技术路线规划、工程实现与团队协作等方面给予了专业且关键的支持,为团队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队员们则主动放弃假期休息,每日沉浸于技术攻关。他们构建了“分工协作+闭环迭代”的高效工作模式,通过“设计—迭代—验证”的快速循环,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个人能力与团队实力的整体跃升。

常新队队员正在决赛现场紧张调试设备
创新实践:技术为基,协作攻坚
决赛现场,这支年轻团队的作品令人瞩目。他们不仅展现出扎实的技术功底,更以清晰的创新思维和高效协作攻克难题。

荣获全国一等奖常新队成员(从左到右):
机器人2503 王晶、机器人2504 文筠昊、机器人2503 张泽宇
在创新的赛场上,他们以专注为笔,以技术为墨,在硬件与软件的交融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。每一次代码的调试,每一次硬件的搭建,都是对“技术融合,创意落地”的生动诠释。
以赛促学:融竞于教,育才树人
ISCC竞赛以“提升安全意识、普及安全知识、实践安全技术、共创安全环境、发现安全人才”为宗旨,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。
当前,学科竞赛已深度融入高校育人体系,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、以赛促教”机制不断健全,有效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与创新潜能。
以竞赛为牵引,课堂理论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,打破了传统学习边界,助力学子在实战中成长。
获奖是起点,而非终点。这支年轻的团队已经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他们将在AI安全等前沿领域持续深耕,立志为国家网络安全事业贡献青春力量。学校也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助力学子成长成才,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常德学院的力量。